很久以前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,至今不能忘怀。
一天,小Johnny带着数学考试成绩回家。满分10分,他得了9分,小Johnny很是开心。到家后,他拿出成绩单交给爸爸,可爸爸却说:“你错了一道题。” 小Johnny看着爸爸说:“不,我没有!”
他将成绩单拿给妈妈。妈妈看了后说:“你错了一道题。” 小Johnny看着妈妈说:“不,我没有!” 他又将成绩单拿给爷爷,得到了同样的回复。Johnny的好心情一下就消失了。
Johnny的奶奶目睹了这一切。当Johnny慢慢走到她身边并递给她成绩单时,心里想着肯定会得到同样的答复。奶奶接过Johnny的成绩单,仔细地看了许久。她笑着抬起头看着Johnny说:“太棒啦!你答对了9道题!” 奶奶站起来,给了Johnny一个大大的拥抱。Johnny的好心情一下子又回来了。
最近,我给4年级同学来了一次拼写测试。测试完成并纠正错误后,我对第一个学生说:“多少个?” 然后我问了全班所有学生同样的问题,所有学生都回答了“多少个”。所有学生都回答的是自己错了多少个单词,而只有一位学生回答她对了多少个。
没有人喜欢不完美,这反映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。犯错误即被视为不好,而不是真正提高的机会。我们总是首先盯着做错了什么,而不是为取得的成就鼓掌欢呼。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。当然,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变得更好,“错误”确实应该有一席之地,但不应该排在首位。
Stephen Covey在其《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》一书中说:“在心理学上,我们知道得到满足的需求不会令人产生动力,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会产生动力,除了物质需求,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,即被人理解、肯定、认可和欣赏。”
对于孩子,Rudolf Dreikurs(20世纪初心理医生和教育家)回应了这些想法,他说“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。” 换句话说,鼓励至关重要。孩子可能不会因为没有鼓励而死掉,但必定会枯萎。
当被问及鼓励的含义时,Dreikurs说:“有勇气承认不完美”
当我们得到他人(给予他人)鼓励时,会让我们感觉更好。鼓励提高我们的自我价值感。鼓励给我们一种使命感。如果你肩负“使命感”,你就会认为:“我能行。我可以比现在更好”,接下来你将付诸行动:“机会就在眼前,我将尽力而为。”
反之亦然。如果你的自我价值感很低,你感觉“我是个失败者”,你更有可能认为“我永远不会擅长任何事情”。接下来你会想“我为什么要尝试呢?”反正无论如何我都会失败。”
至于孩子,他们是山顶上的雪球。“答对了9道题” 是轻轻推动雪球开始下山的助力。“你错了一道题”是阻止或破坏雪球的大石头。当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,想让雪球下山的时候,我们需要怎么做?
有时,雪球会慢下来。所以,我们需要再次为孩子呐喊助威。有时我们需要大声呼喊,而有时,我们只需要耳边低语即可。
在CISS,尽管我们没有对学生说答对了9道题,但在学校里,我经常听到的是……“答对了9道题……答对了9道题……答对了9道题……这样的鼓励”我们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勇于直面不完美的勇气。
参考文献
Covey, Stephen R.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: Restoring the Character Ethic. [Rev. ed.]. Free Press, 2004.
Dreikursm Rudolf; Dinkmeyer, Don Sr. Encouraging Children to Learn Abingdon, Oxon: Routledge, 2013